小九体育直播:万“巷”更新_周口市人民政府

来源:小九体育直播    发布时间:2025-11-25 13:17:29

产品介绍

小9直播nba:

  从国槐街变身“网红打卡地”,到历史性解决困扰居民多年的西大坑“城市痛点”;从文明片区“四院合一”改造上镜央视,到“桥头音乐会”成为全网关注的现象级城市文化景观……一条条老旧街巷穿越历史的尘埃,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。

  近年来,作为周口中心城区主城区,川汇区深入学习贯彻习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,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积极探索“三区(小区、街区、片区)同改”机制,坚持一年接着一年干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,努力以高效能治理创造高品质生活,推动城市高水平质量的发展,于青砖黛瓦与市井喧嚣间,将寻常街景变为动人风景、以扎实民生赢得淳朴民心。

  “水灌台,二十巷,巷巷不平尘飞扬”——这曾是七一路街道建安社区水灌台居民点的真实写照。作为昔日周口中心城区闻名的废品回收市场,其环境脏乱差亦“声名远播”。如今,这里已悄然蜕变。

  微风拂过水灌台纵横交错的巷道,居民任百川与老伴儿搬出小马扎,悠然坐于门前。巷仍是老巷,两侧红砖青瓦的房屋墙角苔痕暗生,诉说着岁月沧桑。真正引人注目的是脚下的道路:整洁笔直,一扫往昔局促,令老巷豁然开朗。

  提及变化,任百川感慨良多:“以前巷子窄,道路坑坑洼洼,大雨天积水能没过膝盖,污水直往上冒,天一晴又尘土飞扬。今年开春后,施工队拓宽铺平了路面,重修了下水道,下雨天污水反涌的难题总算解决了。”

  相传水灌台为大禹治水观水处,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改革开放后,此处自发形成废品收购市场,50余家废品收购点散布于20条小街巷,废品堆积如山。这些建于1993年的街巷,历经30余年风雨,道路早已破烂不堪。任百川曾自嘲:“‘破烂王’住的地方,破烂点儿不也正常?”

  2024年年底,水灌台居民点被列入新一轮“三区同改”项目。七一路街道坚持党建引领,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,改造前问需于民、改造中问计于民、改造后问效于民,真正让群众成为街区改造的“主角”。清退违规废品收购点,重修街巷,路面普遍拓宽至5米以上,铺设排水管道,安装路灯,使街巷面貌焕然一新。

  道路通畅了,业态也随之升级。如今的水灌台,废品收购点多已搬迁,取而代之的是餐饮店、快递网点、理发店等便民店铺,昔日的“废品村”正蜕变为充满了许多活力的现代生活区。

  随着“三区同改”的持续开展,川汇区慢慢的变多的老旧街巷重绽光彩。各街道、各社区充分的发挥党群议事会、小区业委会等平台作用,调动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管理的积极性,促使大家心往一块想、智往一起聚、力往一处使。七一路街道文明社区仅用10天时间就解决4个小区136间房屋的拆迁难题,腾出改造空间,成功实现“四院合一”,中央电视台《焦点访谈》栏目对此进行了深入报道。这样的事例,在川汇区不胜枚举。

  拂晓时分,周滨社区的国槐街迎来早市高峰。上百摊贩携时令果蔬、日用百货涌入,瞬间点燃了这条街巷的烟火气。

  国槐街虽不足500米,却聚集9个居民小区、众多商铺及流动摊贩,曾因脏乱差堵饱受诟病。

  群众满不满意是检验基层治理成效的重要标尺。川汇区在改造中统筹规划,第一个任务便是美化环境。如今,焕然一新的国槐街以怀古风貌与浓郁生活气息,吸引众多市民游客,成为周口中心城区知名的“网红打卡地”。街道两侧,古韵门头、青砖黛瓦、飞檐翘角相映成趣,精心布置的“民俗微景观”以怀旧物件唤醒城市记忆。同时,设立“潮汐市场”,每日5时至7时30分开放早市,既保住了市井烟火,又不妨碍日间通行。

  以此为基础,川汇区结合“三区同改”,新建周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,整合教育、医疗、养老等服务资源,坚持“缺什么、补什么”,将居民需求清单转化为服务项目清单,打造“15分钟便民生活圈”,让幸福生活近在咫尺。

  对居住在海事局家属院的李老太而言,社区爱心食堂是圈内最贴心的存在。中午时分,一份“10元套餐”(三菜一汤+馒头+蒸面条)足以让她和老伴儿吃得舒心满意。

  “我们组织网格员入户征求意见,根据群众需求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进行功能规划。”周滨社区党支部书记贾义飞介绍,“目前,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可提供民政、医保等33项民生事项办理服务,设有中医馆、日间照料中心、棋牌室、图书室等功能室,已成为群众愿来、常来的温馨家园。”

  在南寨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,改造后的西坑公园游人如织,一座崭新的“暖心驿站”格外引人注目。为切实解决以外卖员、快递员为代表的新就业群体面临的现实难题,川汇区整合资源,建设11座“暖心驿站”。累能休息、渴有水喝、热能乘凉、冷可取暖……这些驿站不仅是休息场所,更成为政府联系新就业群体的重要平台,为精准化社会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
  “‘暖心驿站’开放以来,吸引许多户外劳动者光顾,收获大量好评。”志愿者杨雨晨说。

  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,川汇区还注重引导群众参与社会治理,变“为我服务”为“我要服务”。目前,全区组建“红色管家”“银发先锋”“金牌调解”等志愿服务队232支,吸纳志愿者3216人,创新“群众点单、支部派单、志愿者接单、群众评单”服务模式,常态化开展“义诊进社区”“义教助成长”“文化进万家”“矛调护平安”等活动,实现群众有需求、组织有回应、服务有保障。

  夜幕低垂,关帝庙历史街区的红灯笼次第亮起。沙颍河畔,歌声悠扬,吸引数以万计的市民驻足聆听;不远处的关帝食集与老街,天南地北的美食香气四溢,食客摩肩接踵,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烟火气息。

  关帝庙附近历来繁华。然岁月更迭,这里配套设施老化,风采渐褪。近年来,市、区两级党委和政府倾力打造关帝庙历史街区,持续举办“春会”“夏集”“秋赏”“冬市”等活动,让老旧街巷日益焕发活力与魅力。

  今夏,一群年轻人因在关帝庙历史街区举办“桥头音乐会”意外走红网络。如何借势而为,赋能城市发展?川汇区迅速响应,主动推出三项关键举措。强化管理保秩序,增派公安、城管、街道工作人员,协调志愿者,保障交通顺畅、环境整洁、安全无虞;宣传引流扩影响,制作系列宣传视频,突出街区多元消费场景,打破“单一听歌点”印象;丰富业态聚人气,在茶街、老街增设近百个夜市摊位,启动“天籁最强音”海选等活动。

  在数公里之外的川汇区综治中心指挥大厅,大屏幕上实时呈现关帝庙历史街区实景,工作人员随时依据情况调度力量,大幅度的提高服务保障精准度。

  “这只是其中一个应用场景。”川汇区综治中心主任史岩说,他们将“智慧城管”系统融入综治信息平台,整合视频监控、无人机航拍等多渠道视频资源,实现调度指挥一屏掌控、一键智达、一呼百应。推动区互联网事业发展中心、区公安分局治安大队等4家单位整建制入驻,公检法司、人社、住建等20个部门的工作人员集中办公,通过分级研判、分流交办,逐步提升事件上报、交办、处置效率。

  科技赋能,应对从容。监测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今夏,关帝庙历史街区日均人流量达1.1万人次,较历史同期增长逾70%,周末峰值达2.2万人次,商户平均营收增长超30%。“郑喜旺烧烤”老板王乾磊和记者说:“我的店开业不久,生意好时,50张桌子一晚平均能翻台2.5次。”

  “三区同改”,万“巷”更新。穿行于川汇区的寻常巷陌,城市最细微的民生肌理触手可及。治理精度换来民生温度,政策实效积淀城市底蕴,川汇区于街巷深处书写着一座城市高水平发展的温暖答案。(记者 李辽 徐启峰 韩志刚 王松涛 )

产品展示

产品展示 新闻资讯 成功案例 荣誉资质 关于我们 留言反馈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等业务,有意向的客户请咨询我们,联系电话:0514-84219518

CopyRight © 版权所有: 小九体育直播 网站地图 XML 备案号:苏ICP备2021013456号-1


扫一扫关注我们